查看原文
其他

四天亏光两月收益,银行理财二度“破净” | 棱镜

周纯子 棱镜 2022-12-06



来源:视觉中国

作者 | 周纯子  编辑 | 杨布丁

出品 | 棱镜·腾讯小满工作室

欢迎下载腾讯新闻APP,阅读更多优质资讯



“唉,今天有两个客户来找我了。”11月18日,某城商行90后理财经理方琳(化名)向作者诉苦。其中一名客户上周刚刚在她手里买了200万的理财产品,一周时间亏了4000块。


今年11月份以来,市场流动性的边际收紧,叠加防疫政策优化引起市场预期变化,导致债券市场经历了一场罕见波动,价格急剧下跌,这也让以投资债券为主的银行理财收益大幅回撤,甚至出现“破净”亏损。不少人在社交平台上哀嚎收益“一夜回到解放前”。


作为直接跟客户接触的一线理财经理,方琳们近期的压力不言而喻。“客户的底线是不能亏本,要求立刻赎回,让我去想办法。”然而该客户当初执意买的是一款6个月封闭期限的理财,无法提前赎回。


事实上,这次银行理财亏损潮并非年内首次。今年3月份,受股票市场波动影响,理财产品出现大规模“破净”。作为资管新规正式全面施行的第一年,2022年也被称为“净值化元年”,银行理财开始真正打破刚兑,不再保本,呈现公募基金化趋势。


但从投资人的反应来看,银行理财的投资者教育,仍然任重而道远。



四天亏光两个月收益


在一家银行的投资者交流群里,有客户晒出了自己近期的理财收益:11月11日-16日,4个工作日累计亏损1336元,不仅抹平了过去两个月的收益,还倒亏528元。



在小红书上,吐槽理财亏损的帖子也比比皆是。有博主晒出自己购买的R2风险的理财3天亏了一万元。而一些尚未出现浮亏的,收益也是一夜回到解放前。“100天的理财这两天到期,收益归零,存了个寂寞。”有网友哀叹。



在方琳的感受里,这一次银行理财的亏损范围比3月份那一次要大得多。3月份只有部分银行的部分理财产品出现亏损,当时她们行的年化利率仍维持在2%左右。而这一次,各大银行的理财收益都在回撤。


有银行理财子公司的从业人士也向作者感慨,相比3月份的破净潮,这次惨多了,甚至都不在一个量级。“理财收益一天回撤十几个BP,这个量级连2020年都比不上。”该人士称。


东吴证券根据Wind统计,截至2022年11月16日,银行理财披露净值的31195只产品中,其中1838只累计净值小于1,破净比例达到5.89%;2022年以来收益率为负的产品占比7.39%。值得一提的是,其中65%的产品收益率低于2%。


Wind的另一组数据显示,11月10日后公布净值的13582只产品中,最近一周有7722只产品录得负收益,占比达到59.29%。这也意味着,一周内有近六成理财产品出现亏损。


尽管嘴上安慰客户应该要用长远的眼光来看问题,但方琳现在也有点担心,不知道6个月后客户的这笔理财能不能回本。以她的经验,债市修复的时间一般要5个月以上。



对于习惯了过去银行理财保本的投资者而言,一时间很难接受银行理财不赚反亏。因此,不少人的第一反应是选择赎回。由于赎回客户太多,近期一些银行理财产品甚至出现了因为触碰巨额赎回上限而无法赎回的情况。


所谓巨额赎回,即为理财公司开放式理财产品单个开放日净赎回申请,超过前一日终理财产品总份额的10%的赎回行为。一般按照产品协议,发生巨额赎回后管理人有权视情况选择全额赎回、部分赎回或延缓支付赎回款项。


针对出现理财产品无法赎回的情况,招银理财在给投资人的公开信中提到,在近千只产品中,仅有极个别产品赎回比例较高,该种情况过往也曾间或出现。这些产品赎回对招银理财投资运作影响较为有限。



债市暴跌成罪魁祸首


根据银行业理财登记托管中心发布的《中国银行业理财市场半年报告(2022年上)》,截至2022年6月底,理财产品存续3.56万只,存续余额29.15万亿元。其中,净值型理财产品存续规模27.72万亿元,占比95.09%,较年初增加2.13个百分点,较去年同期增加16.06 个百分点。


净值型理财产品是指产品发行时未明确预期收益率,产品收益以净值的形式展示,投资者根据产品实际运作情况享受浮动收益的理财产品。即按照资管新规的要求,不再承诺收益率,也不再保本。


债券类资产是银行理财最主要的投向。上述理财报告显示,截至2022年6月底,理财产品投资资产合计31.81万亿元,理财产品资产配置以固收类为主,其中投向债券类(包括债券、同业存单)资产余额为 21.58 万亿元,占总投资资产的67.84%。



而此轮银行理财“破净”,就与近期债券市场剧烈波动密切相关。Wind数据显示,11月17日10年期国债收益率上行至2.84%,11月10日以来上行超过14bps。其中14日上行10bps,是2016年12月以来单日最大跌幅。



除了10年期国债收益率,同业存单的收益率同样经历了短期剧烈上行。中信证券固收团队统计,1年期AAA级同业存单收益率11月16日单日上行18bps,达到2.65%,11月以来累计上行61bps,距离MLF仅10bps。


这是一个什么概念?平安理财在给投资人的公开信中评价称,这一轮债券市场的调整幅度之大、速度之快,近十年只出现3次,本次回调的深度和急速为近3年以来债市极值。


华夏理财也提到,本次的市场调整幅度和速度,在债市历史上已较为罕见。以3年期AAA等级信用债收益率为例,本次在短短一周内抬升40bps,如此剧烈的市场调整仅在2016年四季度和2020年二季度发生过,彼时收益率分别在7周和5周内上行80bps,而本次的市场下跌速度为前两次的2-3倍。


而债券的价格与收益率呈负相关,收益率上行,意味着债券价格下跌,直接导致净值回调。


至于债市为何会在近期发生剧烈调整?农银理财在致投资人的公开信中分析称:11月以来,资金面边际收敛,叠加防疫政策优化与稳楼市政策推出,引起市场预期出现较大变化,导致市场利率上行,使得债券价格出现下跌;另外,二季度以来债券利率持续下行,债券交易拥挤度上升,此轮调整引发部分获利的投资者卖出债券,进一步放大了市场波动。


11月份以来,国家层面接连出台了疫情防疫政策优化二十条,和支持地产十六条政策,股市出现了一波行情,进一步打击债市情绪,形成了“股债跷跷板”。


从过往几次债市调整的经历来看,都发生在经济预期好转、市场流动性由松到紧的转折点。这一次也不例外。法询金融撰文分析,本轮货币市场的宽松持续时间之长、利率之低,即使是放在历史上也是罕见的,2022年7月隔夜回购利率一度跌破1%,创近年新低。因此,按照货币市场持续宽松基本不会超过半年的定律,央行会小幅度试探收紧,防止金融体系过度加杠杆。


公开数据显示,11月1日至14日,央行通过公开市场操作持续净回笼资金8740亿元,资金面较前期有所收紧;11月15日,央行1万亿中期借贷便利(MLF)到期,缩量续作8500亿元,净回笼资金1500亿元,进一步释放市场资金面紧张的信号。


浦银理财在分析债市调整的原因时也提到:一是市场的资金面有所趋紧,导致资金价格持续走高;二是防疫政策有所优化,地产支持政策不断出台,加强了市场对于经济修复的预期,进而打击了债券市场的乐观情绪;三是今年下半年降息以来,债券市场的情绪整体偏强,利率一直处在相对较低的点位,随着拥挤度的不断提高,市场的脆弱性也在提升。



纷纷写小作文挽留投资人


据作者统计,上周包括工银理财、农银理财、招银理财、中邮理财在内的10多家理财子公司均通过给投资人发公开信的方式,来解释这一轮理财亏损的原因,并展望后市,希望能留住投资人的心。


首先,多家理财子公司认为,当前流动性并不存在收紧的基础,因此债券市场继续大跌的可能性较低。工银理财在公开信中就提到,从近期公布的经济及社融数据来看,疫情及地产对基本面的影响仍在,在当前需求并不稳固的情况下,货币政策托底的方向预计不会发生变化,流动性仍将维持“合理充裕”。


浦银理财也提到,当下经济基本面仍然偏弱,经济仍然处于弱修复的状态中。在基本面尚未出现明显的复苏迹象前,预期央行仍然会维持稳中偏松的政策基调来呵护经济。而短期债券市场演绎的主要是情绪面的因素,上两周市场的悲观预期过于集中,而阶段性地忽略了基本面的偏弱,债券市场存在一定抢跑、踩踏和过度反应现象。


11月17日央行进行1320亿元7天逆回购操作,来缓解市场流动性,这也使得短端存单收益率较16日已逐步下降。在招银理财看来,本轮因经济政策预期利好和债市担忧情绪导致的债券快速下跌行情趋于尾声。


值得一提的是,债券收益主要来自债券的票面利息(利息收入)和债券价格变动带来的价差(资本利得)。尽管资本利得会受市场波动影响,但只要债务人不违约,债券持有到期可以获得票面利息。


除了安抚投资人之外,多家理财子公司还提到,债券市场经过短期情绪的快速释放,债券收益率已经具备一定配置价值,投资机会也逐步凸显,“行情逐步见底,已至建仓时点”,招银理财称。


对于下一步的投资策略,中邮理财建议,短期资金可以选择现金管理产品,这类产品策略稳健,风险较低,净值波动性极小,且主要投向货币市场工具,久期短,受市场影响小,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起到避险效果。


平安理财则提到,根据债市的历史走势看,每一轮的下跌,最终都大概率会迎来修复和反弹。从产品角度来看,根据债券基金指数的近10年走势,投资者若适当持有一段时间,将短期的亏损扛过去,也终将迎来春暖花开。


图表来源:平安理财

法询金融评价称,今天的银行理财,已经完全变成市值法估值的净值型产品,其本质已经和公募基金完全一样。银行理财产品的两轮大面积下跌,对于金融机构来说,也是一次较好的投资者教育过程。


作者留意到,今年以来,包括中银理财、光大理财、招银理财在内的多家银行理财子公司,先后发布费率调整公告,对旗下产品的费率进行不同程度的下调,部分理财产品的费率甚至低至零。这或许是在今年理财市场波动加大、理财收益率下降、投资体验变差的环境下,银行理财子公司为了提高竞争力的一项应对之举。


(文章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供了解市场行情)



扫码查看腾讯新闻客户端相关文章

小满工作室 | 腾讯新闻出品

本文版权归“腾讯新闻”所有,如需转载请在文后留言,经允许后方可转载。

第1046

点击“阅读原文”,查看腾讯新闻客户端相关独家文章!

“在看”我吗?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